《跳動的島嶼-宜德思個展》
藝術家介紹
宜德思個展

跳動的島嶼

在浩瀚的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眾多島嶼上,有近4億人擁有相同的語言系統,也就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語言家族——南島語族(Austronesian)。台灣原住民也屬南島語族,除了語言,尚有文化表現上的共同特質;亦有考古學者提出台灣是南島語族人群及文化起源地的「台灣原鄉論」(Out of Taiwan)。2012年,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在一次駐村計畫中遇見毛利藝術家喬治.努庫(George Nuku),為他全身的紋身及文化實踐力所震撼,繼而反思自身太魯閣族和泰雅族的紋面文化(Ptasan),於是萌生跳島的想法,直至2013年看到復活節島Rongorongo字形符號之後,她決定起身走訪南方島嶼,開啟蘊釀已久的「跳島計畫」。

「跳島計畫」自南島語族最北的台灣出發,至今已走過極東的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極南的紐西蘭、大溪地、蘭嶼等7座島,宜德思以身體行動與視覺感知探訪南島語族的遷徙路徑,追尋歷史洪流中祖先的起源與流變。她以起身而行重現太平洋島民過往的動態流通、互動與移動的日常,並試圖找尋彼此相關的傳統及宇宙觀,島嶼間的整體觀察亦如艾培力.郝歐法(Epeli Hau ’ofa)心中的「眾島之洋」(sea of islands)是一個由外而内銜接起來的地區,在日常實踐(旅行、造訪、貿易和遷徙)中連結島嶼彼此與大陸上的離散地。宜德思說:「我畫的就是你想看到的,也就是我所經歷的。」她透過行走、繪畫、攝影、錄像及書寫等再造原民世界的主體與文化連結,同時觀看自我與世界的創造性張力。
在太魯閣族和泰雅族的傳統社會中,Gaya/Gaga是深植於族人生活中的戒律與規範,其中女子必須會織布才能紋面,死後方得跨越彩虹橋走向祖靈的歸處。織布上的幾何圖紋與族群歷史、祖靈信仰、神話傳說、氏族社會,以及個人的祈願與情感表現有關連,宜德思雖不會織布,但她將織紋描繪於畫中,藉以傳達族群的傳統文化與美學思維。而跳島之旅則讓宜德思好奇於各島上的文化符號,包括:遠古的文字、圖騰、石柱及雕刻等,她試圖探索各地原民藝術家如何運用圖紋混合當代媒材創造別出心裁的藝術。「我追尋的是每一座島嶼的創造能量。」除了畫下所到之處的文化密碼,她也將自己的臉入畫映射出所關注的景像,並留下當地的刺青圖紋作為她生命中的永恆印記。
「跳動的島嶼」展覽可以看見宜德思「跳」的路徑,跨越汪洋的地理限制重現原民旅行、遷徙與交流的動態性傳統,將離散的路線化作迴返根源的星圖;另一方面也望見她「跳」脫規範,以圖像作為新的原民銜接、表演與翻譯,以跨越文化和世代的嶄新語彙重啟對話。換言之,宜德思以其才能織就出更開闊的網域,從各個島嶼中解讀文化密碼再交織入畫,在她行經之處所留下的各式鮮明圖紋慢慢順著經緯延展、編織出心中的那塊南島地圖。宜德思藉其恢弘的尺度與行動力體現原民藝術的當代精神,亦從畫中的地景線條和文化符碼浮現個人對文化主體的追尋,以及成為真正的女人(mkneril balay)的內在召喚。

-策展人 Nakaw Putun

參考書目: Clifford, James 著、林徐達、梁永安譯,2017,《復返:21 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縣三灣鄉:桂冠
文宣設計 : 李萌 李萁
海報題字 : 毛恩足

展出作品

跳島人物系列

蘭嶼

Rapa Nui

關島

台灣

夏威夷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