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斜坡上的藝術村藝術家聯展

尋找一個名叫記憶的景

策展人 / 伊誕・巴瓦瓦隆
有些記憶一直被思緒尋找著,即使是時光流逝久久。
2009那年的88風災,迫使三地門鄉大社(patidtayan),瑪家鄉瑪家 makazayazaya)及霧合鄉好茶(qucapungan)等三個部落,從山裡原鄉遷徙到山腳下的禮納里(tinali),從遷居新聚落到今天的太陽已經12年了,入住後的第五年(2015年),屏東縣政府原民處在禮納里舉辦首屆藝術盛事,便誕生了《斜坡》一詞,也正是「斜坡上的藝術村」的起點。一個災難,讓三個原姶部落相鄰成為命運共同體,一個災難,激勵了在地族人新的藝術創作能量,衍生了禮納里 「1n1 原創空間」,也啟動了「藝術造村」的夢想和重建路。
這兩年我們經歷了全球性的疫情影響,不論是都市或部落,都造成了生活和心靈上的不便與傷痕,雖然合灣的防疫成效受到國際的肯定,但疫情帶給世界的災難,終究讓許許多多人們內心惶恐,在恐懼中尋找生命的依託,「尋找」似乎變成了新且重要的關鍵詞。
欣喜這一年「2022斜坡上的藝術村」藝術家駐村創作計劃如期舉行,藝術家們在禮納里創作,除了體驗部落的生活脈動,感受排灣、魯凱族的人文空間場域外,也藉由藝術作為連線,與部落人共同 「尋找一個名叫記憶的景」。鄧文貞結合藍染、剌繡等多媒材描繪好茶部落的遷從路徑,在南险寮溪上,族人帶著象徵生生不息的種子,尋找回家的路。王秀茹運用版印技法與好茶部落的者老們共同繪製的 「紅櫸木」,是人們共同記憶中那通往舊好茶途中美麗的停歇站。年輕的柯依延與安琪拉,從縞織紋理中探尋點、線、面的流動意識與自我認同感。陳政道與大社部落耆老共學 「藍晒植物」,並藉由影像、音樂回尋部落圖貌和印記。美國藝術家Btyan、Joel以及菲律賓藝術家 Yee Chung Kee的抽象畫,提供了另一個觀看視角,賦子部落一種記憶感與重生的意義。
期望以「尋找」作為策展命題,為那些過往的生命景緻找到記憶的安居所,也為那些將被遺忘的人文故事,找到安穩、呼吸和微笑的動力。
藝術家

鄧文貞

早期作品巧妙地結合油彩與刺繡,台灣花布打底的複合媒材油彩,觀察市井中的柑仔店、夜市、菜市場,在將近二十年對飲食文化的研究之後,近期以纖維材質發表,嘗試跳脫工藝美術的範疇,運用軟雕塑、裝置、影像,重新讓染、織、繡傳統技藝注入新生命。本身是平埔血緣關係,最新的創作關注於台灣歷史事件、原住民文化與族群融合的議題,因為喜愛登山健行,攀登過許多台灣高山百岳,古道郊山的探險與訪幽,豐富了創作的題材與內涵,將台灣歷史、神話傳說、族群遷徙路徑…等,表現在織錦畫與地圖誌創作。

〈雲豹回家〉

李維‧史陀說:「去聞一聞一朵水仙花深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隱藏的學問,比我們所有書本加起來 的還多。」 2016第一次造訪舊好茶,就驚豔它的遺世之美。600年前魯凱族人跟著雲豹的腳步在舊好茶建立部落,後來 遷徙至新好茶,又因為莫拉克風災滅村而遷居至禮那里。以南隘寮溪為返鄉的水路路徑為主軸, 藉由描寫魯凱族遷徙時所攜帶的種子,象徵生命的生生不息,作者運用藍染、十字繡、刺繡、傳統服飾的鈕 扣、蛇扣,以異媒材的結合,一針針綿密地交織出回家的路。
 
裝置藝術,咖啡袋、藍染、竹子、麻繩、線,147cm x 184cm
2022

〈回家的路〉

藍染蠟染工作坊,部落婦女以自己發想,有人走路、有人開車回家,她們歡樂地描繪出記憶中的 教堂、思念的大海、高高的檳榔樹、花園…等等。家,是一個令人有歸屬感地方
 
裝置藝術,布、蠟、染料、竹子,170cm x 240cm
2022
工作坊共作 白莉莉、唐玉英、許淑慧、許淑真、江仙華、林秀妹、張麗娟、尤秀蘭、馬蕙謙、武玉玲、思佳恩、陳亮
藝術家

王秀茹

1976年出生於彰化,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畢業,現為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兼任講師,目前在臺中生活與工作。近年創作踏訪基地為花蓮縣豐濱鄉磯崎部落、復興部落、新社部落、貓公部落、港口部落;屏東縣禮納里的大社部落、瑪家部落、好茶部落;新竹香山那魯灣部落。作品關注於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與情感,透過《在遠方-部落地圖創作計畫》、《我們在這裡-部落地圖創作計畫》、《金銀島-發現新大陸》、《文化地圖創作計畫》等創作,與部落的居民一起用地方景物、記憶與故事,共同繪製了屬於每個部落故事的地圖,有別於科學式的地理描繪,這些地圖除了呈現了自然地貌、人文地貌與生態的意識內涵,並修補縫合了裂斷的人、土地、社會情感。

〈美好時光,回家與送別的地方-紅櫸木〉

胚布、粉蠟筆、版畫顏料,170cm x 240cm 、25cm x 33cm
2022
特別感謝 好茶部落文化健康站
藝術家

柯依延

1993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初次駐村於2022台東美術館後,開始接觸原住民文化,非常喜歡不同文化圖紋所被賦予的特殊涵義。作品中最常出現的白色類似樹枝、骨角造型,象徵著作者創作的初衷、探尋及生長之意。透過與不同媒材的拼組,表現當下對環境的感受與生活體驗。

〈點到點〉

點到點不僅是指從台南到屏東之間北至南的移動,也表達在與部落居民交談中的知識傳遞,內至外的移動;與部落年輕人一同從長輩們身上學習傳統民俗技藝,長至幼的移動。
從部落vuvu們身上學習到的「編」(qemadjapi)、「纏繞」(lemikalik)的技巧,與眼睛、樹隻、骨角、葉子…等各種元素串連,當觀者在進入展間時,光影的空間效果也使自身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裝置藝術,陶、香茅草、石膏、麻繩,尺寸依場地大小
2022

〈大社部落文健站共作紀錄〉

與藝術家們、社區文健站的vuvu們共作,所使用的媒材為藝術家老家祖父母所種植的香茅取其葉。vuvu們所做出的成品,以迴圈狀(namalitjuku)結合在裝置作品中。

藝術家

安琪拉

安琪拉,父親是紐西蘭人,母親為屏東三地門鄉的排灣族,花蓮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回到媽媽的部落工作,不知不覺中開啟了探索自我身分認同的這條路。重新探索「我是誰」的定義,從自身複雜的血緣、基因中探討自身外殼、靈魂與母體文化編織的意象。

〈XY XX XX XY〉

當從母體孕育時,特殊的血液就在我體內竄流著,我的血液來自世界各地,從歐洲到大洋洲,最終住進了排灣族的子宮。媽媽曾開玩笑說我是個四不像,不夠像外國人,不夠像原住民,也不夠像台灣人,我甚麼都不像,卻又甚麼都是。我以月桃草蓆編織的方式編織重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的臉,就像是在重組基因,思考難道這就是我們該有的樣貌嗎?
 
輸出、編織,42cm x 57cm x 6片
2022

〈來自水源豐沛之地〉

我的部落,家家戶戶都有月桃草蓆(sekam),有客人來訪時,會拿出草蓆讓客人坐;寶寶的搖籃(niuk)也是以月桃編織;甚至是族人去世時,也會使用到月桃草蓆。從古至今,月桃草蓆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記憶裡外婆撥著準備要拿去曬的月桃纖維所發出的聲音、升大學時阿姨為我編織的月桃草蓆讓我帶去租屋處,草蓆對我而言有著特別的記憶,更代表著女性溫柔的力量。「來自水源豐沛之地」是我的第二件行為錄像創作。今年4月我與大社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部落青年會及族人們,沿著永不乾枯的達瓦蘭溪一起回到原鄉部落「達瓦蘭」尋根。從來沒有學習編草蓆的我,帶著曬乾的月桃沿途在各個休息站,以我的印象編織草蓆,就像試圖在編織我破碎的記憶般。而在最後一站—達瓦蘭,透過族人的幫助,一起完成了我的第一片月桃草蓆,留在那水源豐沛之地,留給我的族先,留下他們傳承的女性溫柔的力量。
 
行為、錄像,6’56“
2022
特別感謝 大社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大社部落青年會
藝術家

陳政道

在藝術裡關照「自然」(Nature)及其延伸矛盾,自然交往的藝術進駐(Nature Interaction via Residency with Art)為政道近期嘗試的項目,好奇策展意識能否翻轉某種在地認同與淬煉另種自然知識在藝術的限線之中?如《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以虛構性進駐為展演框架,邀請當代藝術工作者進駐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在不可能存在任何當代藝術機構的現實環境中,讓黑暗部落居民與藝術家共同生活,住民與當代藝術社群相逢與交叉實踐的過程中,迴返、思考並構築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想像。

〈milimilingan nua se paredrayan part 2〉

第三次進駐的第一天早上回訪大社部落文件站,探望許久不見的大哥大姐與輔導員。午餐時,輔導員伊萊詢問能否幫忙帶領個攝影工作坊。因為她在文件站活動中發現某位阿姨用手機拍照的視角十分有趣。很開心收到這樣的邀請,也想到掛在文件站牆上部落原鄉在八八風災前的黑白風景照。想也許可以再次邀請文件站大哥大姐共同創作,應用氫版攝影顯影技術,完成另一幅關於原鄉的記憶風景照。
錄像、藍晒圖、背心,9’07“、9′ 27”
2022
特別感謝 大社部落文化健康站共作

與藝術家Amale Gadhu共同發表〈好茶部落藝術家Amale Gadhu的石板家屋修復倡議行動〉

2021年3月藝術村安排了場去舊茶部落踏查的登山行程,魯凱族好茶部落藝術家Amale Gadhu大哥擔任嚮導。行走在舊好茶部落時,Amale在家屋前分享著自己對於自家石板屋修復的期盼。與Amale協議也許透過藝術村駐村發表機會,舉辦幾次重返舊好茶的活動,分享對於自家石板屋修復工作的期盼。
 
「Goodnight 親愛的」
演唱/詞/曲: Amale Gadhu Madradrimitinga, Sabau la umu si kaingu.
意譯:黑夜來臨時問候一聲歷代祖先 (祖靈)
藝術家

Bryan Fisher

Bryan Fisher is a multidisciplinary artis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in Asia Pacific for the last 13 years, he is interested in how culture and geography is represented through line, form and color. As well as how expression can be viewed a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Bryan Fisher 是一位來自美國的跨領域藝術家。在過去的 13 年裡,他常駐亞太地區,對如何通過線條、形式和顏色來表現文化和地理很感興趣。以及如何將表達視為文化解釋。
藝術家

Joel Fremming

Joel Fremming is a multi dimensional dinosaur that enjoys painting as well as drawing and writing little books. He has recently been doing simple line drawings and arrangements of zoo animals. Originally from the East Bay Area in California he has been living in Taipei for the last 10 years. He is currently trying to destroy the world by making it a better place.
Joel Fremming就像是創作變色龍,過去的作品包含油畫、塗鴉和自製小書,近期則包含很多線條簡單俐落的動物角色。來自加州東灣的他已在台北生根十年,未來也要繼續邊搗亂秩序,邊讓世界變得更好 。
藝術家

Yee Chung Kee

Yee Chung Kee is an artist from the Philippines whose body of work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his personal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written language.
Yee Chung Kee是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他透過創作探討人類的現況,作品也深受他自身文化背景及語言文字影響

〈適應症〉

Yee Chung Kee、Joel Fremming 和 Bryan Fisher 所呈現的作品都代表了人類語言的抽象。憑藉之前在字體和刻字方面的實踐,這些藝術家創作出了將用語和白話形象化的作品。將書面文字的象徵意義組織成一種審美的符文方言。 所使用的媒介和器具的選擇是為了它們在保護書面文字的公共和私人消費方面的重要性。墨水、噴漆和圓珠筆等工具是指向記錄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傳統的指標。

〈Indication〉

The works presented by Yee Chung Kee, Joel Fremming, and Bryan Fisher all represent abstractions in human language. With previous practice in fonts and lettering, these artists have produced  works that are visualizations of diction and vernacular. Organizing the symbolism of the written word into an aesthetic runic dialect.
The mediums and utensils used are selected do to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of the written word. Tools such as, ink, spray paint and ballpoint pen are indicators pointing to the tradition of documentation of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ositions.
Back